对于中国球迷来说,“专家小组”这四个字几乎成了贬义代名词。尤其是在六年前国足选帅闹出一番风波之后,每当提到这个词,媒体和球迷们不是翻白眼,就是苦笑。但这一次,情况似乎有点不同。
6月28日,一位马姓资深记者发布了一篇长文,深度揭秘了国足临时主帅久尔杰维奇上任背后的故事,主要聚焦两个问题:为什么不选本土教练?为何最终锁定了久尔杰维奇?
首先,说到不选土帅,这背后其实只有一个现实考量——无论是现在国足教练组里以郑智、陈涛为代表的本土教练,还是另外挑选一位土帅,在如今的舆论环境和大环境下,都难逃质疑,且容易陷入尴尬境地。经过反复权衡,足协为了“保护本土教练”,只能从现有的国字号洋帅里挑人,也就是安东尼奥和久尔杰维奇二选一,让他们临时顶替带队出征东亚杯。
这里还得补充一句,足协最初心里其实打算用的主帅,并不是土帅,也不是其他洋帅,更不是还没尘埃落定的新帅,而是伊万。没错,就是伊万。马记者透露,国管部门曾私下找伊万商量能否把合同再延一个月,好让他带队打完东亚杯再终止合作。但不知为何,这件事最终没有下文。
换句话说,足协当时拿出三套备选方案:伊万、土帅、以及现有国字号洋帅。伊万那套方案已经彻底无望,土帅方案出于“保护”本土教练的考虑被自己否决,剩下的就只有两个洋帅——安东尼奥和久尔杰维奇。
这道选择题答案其实很明了。安东尼奥此时正忙着带U22备战9月的U23亚洲杯预选赛,目标明确是小组出线并进军决赛阶段。这个赛事是下半年足协最看重的任务,因此安东尼奥被排除在国足代理主帅的候选名单之外。
所以,三套方案里,真正能操作的只剩下久尔杰维奇一个。专家评议组的任务,就是讨论这个方案到底可不可行。然而,据马记者透露,专家组内部并非意见一致。主要原因是:足协最初聘请久帅时,给出的目标是“至少打进杭州亚运会四强”,但结果却止步八强;后来再给他机会带领U20国足,目标依旧是进四强,结果依旧没达标。
这些都成了专家组质疑的理由——既然前两次都没完成任务,为什么还要再给他第三次机会,甚至是安排他担任下一届U18国青主帅?更别说现在还让他临时接管国足,参加东亚杯。
从这些信息来看,国字号教练的选拔过程,外人难免摸不着头脑。至少久尔杰维奇上任的文件里提到的“经专家评议组评议”,现在看来更像是走个形式。
至于伊万那边,带队的成绩如何,外界心里有数。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,竟然还“求”他延长合同一个月,真不知道这脑洞是谁开的。得多强的心理素质,才能想到这样一招?
最终,选久尔杰维奇的决定,倒不如说是把亚运会队、U20国足、以及即将到来的U18国青当成了“试验田”,让他一批批试过去。哪个队不行,换下一个;再不行,继续换。要是把临时国足主帅也算进去,这已经是第四次“试验”了。俗话说事不过三,但在某些人眼里,代理国足主帅好像不算数,所以才没超过“3”。
能把选帅工作玩出这种“花样”,也真算是“高水平”了。
当然,足协的难处也是真实存在的。无论是“求”伊万续约,还是“事不过三”的久帅轮换,再加上时间紧迫和保护土帅的压力,都有其客观原因。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,事物发展总有因果关系。一次不行再试第二次、第三次,结果就是久尔杰维奇连连被当成“试验品”;对伊万的期待一再落空,最终成了竹篮打水。
这也反映出,选帅工作并不严谨、不合逻辑,难怪球迷和媒体总是口诛笔伐,怒批连连。
反复循环、周而复始,这似乎已经成了中国足球的宿命。究竟什么时候,这场“怪圈”才能打破,谁也说不清。
(声明:本文为独家原创,未经允许禁止转载,图片均来自公开免费图库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)